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杨文漪马文俊
8月10日晚,武汉会议中心灯火通明。伟星.星宸玖序夜间开盘,众多购房者排队入场,目光锁定大屏幕上的摇号信息。
105-176平方米全能户型以约95%得房率引发激烈角逐。“开盘首日推出384套房,两个多小时售出306套,去化率达近八成。”当晚11时,项目负责人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。
就在前一日,汉阳区四新板块的汉阳.澍项目再现“日光盘”,186套房源2小时售罄。
局部火热:结构性压力考验仍在
千人摇号、房源告罄,8月武汉楼市在传统淡季中点燃局部热销。洪山区华侨城.天荟项目7月开盘3小时销售破亿;8月初,黄陂区单日网签102套占全市总量过半;汉阳区连续诞生两个“日光盘”,成为市场回暖的有力印证。
然而亮眼个案背后仍有挑战。戴德梁行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6月底,武汉市商品住宅市场的整体出清周期达到27.5个月,市场分化特征显著:100-120㎡户型去化加速,但70-80㎡小户型去化周期长达46个月;另一方面,市场需求向中心城区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,武汉市中心城区占成交面积的41.2%,占供应面积的50.9%,而远城区分别仅为28.6%和19.6%。
局部火热、整体承压,这种结构性的差异,正考验着城市施策的精准度与创新力。
精准滴灌:全域施策破解难题
如何以局部好行情带火整体?武汉打出“市区协同、精准滴灌”组合拳。
市级政策构建基础框架:“汉十条”全域解除限购,配套公积金贷款额度上浮20%、换房契税补贴;新增多子女家庭购房补贴,在东西湖区、蔡甸区、江夏区等新城区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二孩、三孩家庭分别可获6万、12万元补助。
各区因地制宜。硚口区7月推出“硚六条”,对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最高给予100万购房补助,瞄准产业人才导入;黄陂区对教师、医护人员实施10-15㎡购房奖励,稳定本地刚需。
汉阳区探索“收购+投资”闭环模式。该区通过平台公司收购房企1183套存量房转保障房,同时要求开发商将收购款投入新地块开发,并追加50%投资额。这一创新实现存量消化与增量激活同步完成,土地出让金全额入库的同时保障房同步到位。汉阳区住更局负责人介绍,“单纯收购只能缓解库存压力,如何同步激活土地市场才是关键。”
产品力革命:从有房住到住好房
“当前单纯追求去化速度的时代已结束,‘好房子、好配套、好服务’的综合提升,才是激活市场的根本方向。”中指研究院(华中)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李国政认为,品质升级成为本轮市场调整中破局的核心竞争力。
武汉去年出台的《关于推进新型住宅设计创新试点工作的通知》,从政府层面为“好房子”设计松绑解套,“支持户型创新”,打破传统技术规范限制,鼓励采用屋顶绿化、垂直绿化、空中花园等形式。这一源头规则的改变,直接催生了如“户户带花园”的第四代住宅和高得房率等更符合现代居住需求的创新产品。
市场迅速响应:伟星.星宸玖序优化阳台进深实现95%得房率,143㎡户型完全南北通透;汉阳.澍打造森屿生态园林及无人健身房;金茂樾满晴川引入恒温恒湿绿建科技。政府用政策“让利”,引导市场把面积“省”下来,最终变成了老百姓购房时摸得着的实惠。
土地溢价:产业与地产的深度咬合
市场的积极信号也体现在土地端,头部房企用真金白银为武汉的城市价值和发展前景投下信任票。6月30日,绿城在汉口中心地块经106轮竞价,以54%溢价夺地,创下年内住宅溢价率之最。今年3月,当多数民企收缩战线时,伟星经过18轮竞价,溢价6.04%,以14.93亿元拿下汉口核心区26.5万立方米地块。
这并非冲动之举,而是基于对武汉经济基本面的深度研判。武汉伟星置业程诚表示,“中部中心城市定位+千万级人口活力+百万大学生储备,构成不可替代的竞争力。”
信心源于坚实的产业支撑,产业与地产的协同发展为市场提供深层支撑。在光谷科学岛,北斗产业园首期10万平方米载体即将交付,已吸引20家上下游企业签约,高新技术企业带来的高端人才,直接转化为改善型住房需求;硚口区“硚六条”对高端人才的购房补贴,正是看到了产业集聚对房地产市场的牵引作用。
武昌中北路、汉阳钟家村等地块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落地,确保住宅交付与名校开学同步。聚焦“好房子”“好社区”和“好配套”,不仅解决了青年家庭最核心的教育关切,更与城市更新行动深度融合,共同构建起“居住-教育-文化-产业”的良性价值闭环。
分析人士指出,武汉从存量资源盘活创新到居住品质提升,再到恢复市场信心,展现出政策引导、产品升级与城市发展协同推进的系统效应。
兴旺优配-配资短线炒股-在线股票配资-配资炒股交易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