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没有发现,创业圈有个很魔幻的悖论:一群人有干货、有技术、有数据,但最后倒在了“不会唠嗑”这道坎上?
是不是有点像那种成绩巨好的学霸硬是没考过体育,明明跑得心里都快冒烟,就是跨不过那个障碍。
说到底,技术之高、产品之酷,注定要拿去和别人唠——不管是吸引投资,拉团队,还是拉客户。
搞不定这件事,你再怎么燃都白搭。
这不是段子,这是血淋淋的现实。
几年前我认识一位投行圈的朋友。
他跟我吐槽过:市面上那么多创业项目,敢说技术牛的真不少,但能把自己项目讲成一部大片儿,让人听完心里直痒痒、想立刻塞钱进去的,那叫稀有动物。
真·顶配里的隐藏款。
甚至,他还用“凤毛麟角”来形容。
数据也佐证这一切。
据他说,他十年投了几百个项目,真能把自己项目讲得让人上头的,屈指可数。
想想这事儿挺哭笑不得——有些项目本身指标良好、数据靠谱,甚至领先行业,但一开口沟通就翻车,气氛尴尬到让人想找地缝钻。
投资人能不心碎吗?
但你以为问题只出在“不会说”上?
其实更严重的是,大部分创业者根本就没意识到自己这方面是短板,还一门心思憋在产品、市场、流程上死磕,仿佛觉得只要东西做出来、技术位领先,成功就会砸到自己头上。
要说是天真也好,说是固执也罢,反正结果往往是:项目冷冷清清,投资人不理你,团队伙计没劲头,客户也懒得理。
那问题到底卡在哪?
得扒一扒这个“故事困局”。
其实你细想就会发现,创业者里哪个不是头脑发热或者极度理性的人?
很多技术圈的创始人,一说起自己项目来能讲上三天三夜,全是参数、模型、硬核细节,内容硬得能掰手腕。
但这些话,投资人真听不懂——人家也不想听。
有一次我旁听一个项目路演,创始人一张嘴就是一串算法术语,现场分分钟就犹如听某种开卷天书。
底下投资人一脸懵圈,连连摆手。
还真不是人笨,是你跑题了。
产品出生的老板倒也不见得就会更好。
他们吃力不讨好,拼命在细节里打转,把用户交互说得贼溜,但一到谈市场、谈商业模式,反而语焉不详。
要说他们不努力吧,你也说不过去,但是为什么就是讲不出来“人话”呢?
再看那些沟通能力自诩一流的销售类型创始人,面对投资人倒也不见得能hold住全场。
常常一不小心变成了自说自话,激情洋溢了半天,结果别人全程梦游,重点没听明白,商业亮点也没get到。
尴尬,真的尴尬。
归根到底,这不是大脑的事儿,这是一种思维的迷宫。
咋说呢,哈佛商学院有个研究就挺有意思:投资人其实更看重讲的“方式”,而不是光凭内容。
同样的点子,你用不同的方式呈现,融资成功率最多能差五倍。
不是我危言耸听,这真有数据佐证,冷冰冰的数字打脸,就是这么现实。
很多人表面不服,其实内心多少都承认:讲故事,是种顶级“生产力”,尤其在初创阶段。
有时候,可能你还要直面一个很扎心的事实:会讲故事,真不是谁都能砸出来的。
说这话也许刺激,但这事其实和基因有关系。
注意啊,这里的所谓“基因”不是DNA分子里的那点遗传密码,而是思维习惯和性格取向,是你过往吃过的盐、走过的路通通混成你自己的认知模式。
你会发现,理工科背景的人往往讲究精准,动辄就是推论、实验、查证、演绎。
而搞市场和投资的人思维全是画大饼,啥都爱“想象空间”、“潜力爆炸”,巴不得故事能冒泡泡。
就像有些学霸画画就是不如艺术生吸睛——你不是没认真画,而是视角、逻辑从一开始就跑偏。
你让实验室宅男写情书,别说让他一下子花式撩妹,他能写出来点感情波澜已经很不错了。
这事不怪他,人就这属性。
创业者往往自带“理工男脑回路”,讲到自己领域那叫如数家珍,放到外头跟人掰扯要点转换,立刻掉链子。
其实也不能全怪他们,毕竟生活就是个分工社会——做技术归你,讲故事怎么就一定要你自己呢?
可投资人偏偏买账的不是冷冰冰的技术“参数”,而是热腾腾的场景“想象”。
再就是另一个坑,有时候讲不好故事不是不会讲,而是“走不出自己”。
这点其实比啥都难。
绝大多数创业者都有个通病: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出不来。
张嘴就是“我做啥、我牛逼、我未来要改变世界”,听得整个团队都中二起来,你说外人咋信?
但投资人可绝不吃这一套——他们心里全是:“市场有多大?”、“到底解决了什么难题?”、“你能比别人快一步?”
这叫什么,求同存异?
其实是隔行如隔山,没那个共情能力。
让创业者换个视角,像用“后脑勺”来描述自己的脸——明知道有这块地方,但你怎么也看不全。
已经太熟的一件事,有时候你如何都构建不了外部视角,只能反复原地打转。
就像长在自己身上的痣,自己盯着再久都描述不清到底有多大多丑。
那既然知道讲故事这么要命,那多看点案例,多刷点教程总行了吧?
你搜下知乎、看公众号、买课程,教写BP、讲故事、路演展示的资料堆成山头。
不少创业者抱着“万能学习法”,仿佛看过、记下了、画了笔记,自己就能无敌了。
真实情况却是,大部分人学完照样不会,光有模板没用。
讲故事这事儿,本质不是知识,而是技能。
换句话说,你不下水游泳,看再多教程都白搭。
你要自己去讲,反复踩坑、调整、翻车、再站起来。
这事吧,你不亲身实践,永远学不会怎么让听众上头。
更何况,很多课程教的还都是“画皮”——怎么包装话术、怎么起标题,最后都是锦上添花,底层思维、换位共情没人管。
有用吗?
说白了,就像你把自己鸡胸肉卷了面包糠,外表变金黄,吃起来还是老问题,肉柴没味道,那能下咽么?
故事力,还是得流进骨子里才行。
咋突破呢?
别着急,真有操作性建议。
一是,要大胆丢掉“自恋模式”,带上投资人视角的“增强现实眼镜”。
问自己:我的市场到底多大?我的方案在什么场景下是刚需?为啥我团队能干赢别人?
要用投资人通用语言表达:市场得用核心数据量化;解决方案要描述得像电影分镜,让人一看就能想象画面;团队能力,得用清晰的过往业绩、资源沉淀来证明。
二得狂练。
找各种对象练嘴皮子——老同事、朋友、爸妈、甚至是社区大妈。
收集他们中途打哈欠、产生疑惑的所有瞬间,看看哪里有槽点,哪里能嗨起来,哪里讲得像白开水。
反复琢磨、调整,不做到让一个初中生都能听明白,你别想着点燃投资人。
还有,不要害羞找外援。
如果你自己一直讲砸了,就别倔了,找合伙人补位,或者上专职FA(财务顾问)、顾讲师。
人家专业干这个,就是帮你把故事造出来。
有时候,承认自己的短板反而是更强的实力。
别忘了马云,可不是靠技术混出来的,但阿里能这么牛,就是因为有人会讲、有人会干,他有一身“找对人”的本事。
团队分工合理,才是顶流配置。
会讲故事,也不单单是为了融资这么点事。
这更是一种内生的能力。
你得会讲故事,不光是为了让投资人撒钱,更是为了让自己队伍有凝聚力,让员工有梦想感,让客户一听就感觉非你不可。
你看,乔布斯能把苹果新品发发布会变成一场全世界大戏,他不是天生演讲大咖,前几年上台还跟公开处刑一样,语气僵硬又尴尬。
但他对用户体验理解得深透,每次都能讲到用户心坎里。
雷军早年也是技术出身,台风一般,语言平淡,甚至会紧张到语速飙升。
后来他专门搞教练反复练习,才有了后来的“小米发布会宇宙最强嘴瓢梗”。
你说他们天生就会讲故事?
根本不是,人家付出十倍百倍努力,敢于修补短板,这才有风生水起的一天。
由此看,讲故事不是“锦上添花的小技巧”,而是活下来、逆袭甚至掀桌子的硬核能力。
它要求你不仅精于本行,更敢于跨界表达,既要下得了数据工厂、实验舱,也得上得了T台,面对全世界说出你的梦想和方案。
说到底,这其实是创业者这个物种在时代进化下的“新型技能树”。
你要再死磕老思路,不懂外部表达,项目再香也只能在角落自嗨。
你什么时候该开始卷起袖子、练一练你的“故事力”了?
说到这儿,真有点忍不住想问一句:你觉得创业这件事,到底是哪一环最难?你心里的“讲故事瓶颈”又在哪?欢迎留言唠一唠,我们一起进步!
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,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,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,我们将及时回应。
兴旺优配-配资短线炒股-在线股票配资-配资炒股交易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