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的中东,战火与谣言齐飞。英国《中东之眼》的一篇报道,将中国与伊朗推上风口浪尖——报道称“中国在伊以停火后,向伊朗秘密运送大批地对空导弹发射装置”。消息一出,国际舆论哗然。然而,这场“军售疑云”背后,究竟藏着怎样的真相?
2025年6月,伊朗与以色列在国际斡旋下达成12天停火协议。但停火后伊朗的防空能力重建,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。以色列F-35I战机在冲突中多次穿透伊朗防空网,暴露其防御漏洞。此时,英国媒体引述“匿名阿拉伯官员”的话,称中国正秘密向伊朗输送防空系统,甚至具体到“红旗-9B导弹”。这一消息迅速被西方媒体放大,成为“中国介入中东冲突”的新证据。
中国外交部在例行记者会上被问及此事时,发言人直接回应:“中国一贯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,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。我们致力于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,不会干往冲突地区送武器的蠢事儿。”这一表态斩钉截铁,不仅否定了军售传闻,更强调了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责任与原则。
事实上,中伊军事合作的传闻并非首次出现。2025年6月,西方曾热炒“中国波音747货机飞向伊朗后雷达消失”,暗示运输敏感军火。但现实是,中伊日均超20架次货运航班经中亚往来属常态,复杂地形导致短暂信号丢失毫不稀奇。若真运输敏感军火,中国完全可调遣隐蔽性更强的军用运输机,而非招摇的民用货机。
伊朗在2025年6月已启动“真实诺言-3”复仇行动,其自主研发的高超音速导弹单枚成本不足百万美元且库存充足,根本无需外部“紧急输血”。中方的原则红线清晰:对军民两用物项实施全球最严格管控,从不向交战国出口武器。这已是冲突爆发以来中方第二次强硬辟谣“军售疑云”。
中伊合作的实质,远非军事合作所能概括。2021年3月27日,两国签署《中伊全面合作计划》,涵盖政治、战略和经济领域,包括基础设施、能源、金融合作,但未明确提及军事合作。协议强调“不针对第三方”,中国外交部多次在记者会上重申此点。
伊朗媒体曾释放消息,称协议包括“石油交易人民币结算”“中国为伊朗提供北斗导航军用信号”等内容,但均未得到官方证实。中国与伊朗的合作,更多聚焦于经济与基建领域。例如,中国参与伊朗铁路、港口建设,帮助其提升光伏发电能力,甚至在农业领域开展技术合作。这些合作,旨在帮助伊朗缓解美国制裁压力,推动经济发展,而非军事对抗。
美国对中伊合作的警惕,从未停止。2025年6月,美国国务院警告“将与盟友应对地区威胁”,但未直接证实军事合作。事实上,美国更担心的是中伊合作对全球能源格局的影响——伊朗作为全球第二大原油储备国,与中国合作可能削弱美元霸权。
然而,中国在中东的定位始终是“和平的建设者”。2025年6月24日,王毅外长与伊朗外长通话时强调:“军事打击核设施违反国际法,可能引发核灾难。”中国支持伊方正当自卫权,但更主张通过对话解决冲突。这种平衡策略,既维护了自身利益,又避免了成为“冲突方”。
这场“军售疑云”的背后,是中东地缘博弈的缩影。伊朗通过媒体释放模糊信息,疑似进行舆论战,既威慑对手,又争取国际支持。而中国,则以“不干涉内政”的原则,坚守大国责任。
当硝烟散去,真相逐渐浮出水面:中国没有向伊朗运送导弹,但中伊合作的深意,远超军事范畴。它关乎能源安全、基建发展,更关乎一个多极化世界中,大国如何平衡利益与原则。在这场博弈中,中国的表态与行动,无疑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新的思考——和平,永远比武器更值得追求。
兴旺优配-配资短线炒股-在线股票配资-配资炒股交易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